黄荷凤的发言主题聚焦人口健康医学。
决赛中,来自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参赛团队围绕车载短距无线通讯技术进行了ISO标准设计,获得了华为赛道的冠军。本次大赛的成功举办,将进一步培养广大青年学生与学者的标准化思维,促进提升我国各界的国际标准化意识,有利于推动我国高水平标准化人才的培养。
制图:实习编辑:严静雯责任编辑:李斯嘉。ISO中央秘书处官员Rachel Miller、宁德时代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孟祥峰、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政策与标准专利部部长万蕾、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数字化建设管理研究院院长张林振分别作经验分享,众多专家围绕标准数字化等前沿问题进行交流。陈彦峰指出,国际标准是全球治理体系和经贸合作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作为深度链接全球的国际大都市,上海高度重视国际标准化工作,大力实施标准国际化跃升工程,标准领域的国际合作深入拓展,标准制定透明度和国际化环境持续优化。金力表示,科技创新标准,标准改变生活。通过这次比赛,我们对ISO标准框架有了更深入的领悟,包括这一框架的整体结构、层次和逻辑,希望以后建立自己领域的相关标准时能够更好地融入ISO标准。
来自不同高校的9支参赛队伍从近200支队伍中脱颖而出,在3个赛道上展开了巅峰对决。张晓刚介绍了本次大赛的参与情况,并向大赛主办方、支持单位及嘉宾评委等表示衷心感谢。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副会长、云南师范大学教授周大鸣,复旦大学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赵东元担任主旨发言环节主持。
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钱锋,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在开幕式上致辞。要聚焦主线发力,将主线贯穿研究的各领域各方面,从六大建设的维度研究阐释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和根本保障。要强化学理研究,不断深化对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规律的认识,从推动各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角度研究阐释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秘书长陈首向大会作工作报告。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AI+生命科学大模型也将引领生命科学研究与转化新范式,真正使生物人类学与社会人类学交联互通,更好地回答人类是什么为什么的重要命题。会议决定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24年年会由兰州大学承办。
何明在演讲中强调,中国民族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首先要坚持实证研究,要从中国社会的实际问题和发展需要出发,面向民族学的元问题,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向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9月16日至17日,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年会在复旦大学召开,主题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民族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需要大量自主的学术产出,民族学学者要坚持社会主义理论本色,挖掘中华文明史中的思想与智慧,广泛深入本土与国际社会开展调查研究,坚持研究真实的社会问题,回应学科发展、国家与民族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需要,构建面向中国、面向世界的中国民族学知识体系。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高丙中,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副会长、清华大学教授景军,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副会长、云南大学教授何明等4位专家学者作主旨发言。
钱锋表示,上海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推动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共同走向现代化。制图:实习编辑:马蔚佳责任编辑:李斯嘉。裘新表示,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年会呼应国家重大需求、服务人类社会发展,是全国人类学民族学的盛会,也是推动人类学民族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作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决策,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
近期,复旦大学上线了云上智算平台,聚焦范式变革,布局科学智能,大力推动AI+学科融合创新,把科研挑战最大变量转化为基础研究最大增量。涵养学科交叉开放生态,夯实基础学科基石作用,激活传统学科潜能,孵化新兴前沿学科,积极推动学科融合创新,构筑学科发展新优势。
以思想强基、师德固本、实践立行、典型引领、服务支撑为抓手,全面夯实教师队伍建设基础性工程,引导广大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养扎实学识、勤修仁爱之心,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一方面,主动融入城市空间和功能布局,把校区功能升级和空间拓展融入地方发展定位和空间布局,全面增强校地合作力度,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一、服务高质量发展是一流大学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流大学,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以人民为中心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要更好发挥教育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作用,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的现代化推动人的现代化。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把牢服务高质量发展方向。当前,培育顶尖人才和青年英才是重要任务。复旦大学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全校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全面推进时代新人铸魂育人工程,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矢志奉献国家和人民。
坚持发挥特色,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高校兼具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的多重功能,要聚焦产业结构布局和转型升级重大需求,统筹三者协同发展,创新产学研融合模式和载体,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延伸教育链、服务产业链、支撑供应链、打造人才链、提升价值链。
要加强高水平有组织科研,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相结合,积极构建基础研究支持体系,完善问题聚焦、任务耦合、路径协同、成果集成的联合攻关机制,引导、激励和保障科研人员在无人区、交叉点潜心钻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
坚持发现好苗子就培养、发现有潜质就支持的培养理念,实施未来顶尖人才培养计划,高质量推进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强基计划、卓博计划,全覆盖实行本科2+X培养模式,构建高精尖缺研究生教育格局,系统完善本研贯通、多学科交叉、科教融汇的一体化、长链条培养体系,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我们要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指导工作,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重要任务,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作为上海市首批设立的基础研究特区,复旦大学通过两年多的试点探索,逐步形成了鼓励潜心研究长期攻关、大胆探索基础研究的良好科研环境。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高校绝不能搞小循环、自循环,必须积极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让自身发展的小逻辑服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逻辑。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搭建卓学优秀人才—卓识杰出人才—卓越领军人才—卓著顶尖人才四层次培育阶梯,按需遴选、综合支持、动态调整,个性化实施覆盖职业生涯全周期的人才发展支持方案。
新征程上,高校要进一步强化系统观念,把发展科技、培养人才、增强创新更好结合起来,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这是做好人才工作的基本要求,强调要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加强高水平基础研究,有力支撑科技自立自强。高校要发挥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作用,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源源不断地造就规模宏大的研究后备力量。
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提升服务高质量发展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高校要更加自觉肩负起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
二、把发展科技、培养人才、增强创新更好结合起来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教育科技人才单独成章进行布局,体现了三者相辅相成、协同发力、强劲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我们要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流大学。要坚持夯实基础、突出特色,以服务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完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高校要坚持推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攻关水平提升,以自身高质量发展助力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
我国高等教育与祖国共进、与时代同行,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我国高校要勇担历史使命,紧扣时代脉搏,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推动教育强国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流大学建设要抓住历史机遇,紧扣时代脉搏,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好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要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
建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为牵引的思政课程群,善用大思政课,强化实践育人体系。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自主创新的关键,推动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创新型人才。